2025年9月16日,我院洛阳院区数智骨科团队成功应用3D打印个性化复位支具技术,为一名13岁左侧胫骨骨折患儿实施精准治疗。这是自今年9月1日数智骨科成立以来,团队在继承传统正骨手法基础上,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又一创新实践。
百年正骨薪火相传,数智技术赋能创新
平乐郭氏正骨迄今已有230余年历史,其以“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固定”为代表的中医正骨技艺享誉全国,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然而,优势不能止步于传统荣誉。2025年9月1日,医院正式成立数智骨科,刘又文主任带领团队探索传统正骨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数智骨科通过高精度CT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对骨折部位进行数字化重建,并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复位过程,提前规划最优复位路径与固定方案。此外,团队创新性地将传统“穿针夹板”技术与3D打印结合,设计出个性化复位支具,实现“复位即固定”的双重疗效。
案例实录:13岁胫骨骨折的精准治疗
9月16日,一名13岁患儿因摔伤导致左侧胫骨中下段骨折,被紧急送至洛阳院区。数智骨科团队迅速响应,为其制定数字化治疗方案:
术前采取三维建模与模拟复位:通过CT扫描数据构建骨折三维模型,明确骨折类型与移位方向。基于模拟结果,团队设计出贴合患肢形态的3D打印复位支具。该支具兼具复位导向与外部固定功能,避免传统石膏反复调整的弊端。

术中手法复位与支具固定:倘艳锋主任带领团队在影像引导下实施手法复位,随即安装3D打印支具。术后X光显示骨折对位良好,患肢血运及神经功能未受任何影响。

技术创新点:从“经验依赖”到“数字化精准医疗”
倘艳锋副主任表示:“传统正骨手法依赖医生个人经验,而数智技术将其转化为可量化、可规划的标准化流程。3D打印支具不仅减少了术中辐射暴露和二次损伤风险,还显著提升了复位的精准度。”此次治疗中,团队突破传统夹板单一固定功能的局限,通过支具的结构设计实现持续动态调整,既保证了稳定性,又为患肢留出生长与康复空间,尤其适用于儿童骨骼发育特点。
数智骨科的成立是我院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手术机器人协同操作等方向,让百年正骨技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