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遭遇精神躁动风暴
2025年3月的某天,21岁的小黄(化姓)在我院郑州院区重症医学科(ICU)的病床上不断翻转躁动,不断拉扯小腿上的外固定架和负压引流装置,导致监护仪警报声此起彼伏。体重达100公斤,却自幼存在精神发育迟缓,智力约为2岁幼儿智力水平的小黄,因“胫骨骨髓炎”经历4年反复手术与感染折磨后,辗转来到我院郑州院区求治,术后出现严重躁动障碍——拉扯引流管、拔除静脉通路、歇斯底里地哭喊,甚至出现以头撞床、以脚踢人等自伤、伤人行为。骨科手术的成功仅是第一步,如何让患者在躁动与镇静的平衡中安全度过术后治疗恢复期,成为医护人员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
镇痛镇静的破局尝试
手术结束,麻醉消退拔管后的小黄表现出亢奋状态,考虑到小黄的实际情况,医护人员安排其转入ICU进一步治疗。而此时治疗面临困难:既要控制躁动保障治疗方案的执行,又需避免过度镇静引发呼吸循环抑制。重症医学科主任徐道志带领科室医护团队迅速启动应对方案:
1.靶向镇痛:持续静脉泵注镇痛药物控制手术创伤所致疼痛,减轻应激源。
2.阶梯镇静:“急则治其标”!首先应用镇静药物快速静脉推注控制急性躁动,然后持续联合静脉泵入镇静药物以维持“可唤醒镇静”状态,形成动态镇静保护网。
3.动态监测:约每5分钟一次评估小黄的生命体征情况与镇痛镇静评分情况,平衡镇痛镇静获益与风险。
4.物理约束与人文安抚:护士长常青带领团队给予小黄实施保护性肢体约束,同时通过简笔画板沟通、播放舒缓音乐缓解患者恐惧。

骨科、重症、精神科(外院)多学科“交响”
鉴于小黄的复杂病情,医护人员进行了骨科、重症、精神科(外院)等多学科会诊,会诊中观察到小黄属于无法完成简单如“10-7”等减法运算的精神发育迟缓伴多躁动障碍人群,尽管如此,但他却存在明确地情感需求,于是采用多层次干预策略:
1.药物精准调控:“精神药物 镇静药物”联合应用进行镇静,躁动高峰期联用精神药物稳定情绪、平复心境。
2.行为-心理双轴干预:镇静间歇期采用“需求-响应”模式,当患者通过画板表达“见爸爸”需求时,立即安排家属床边安抚。
3.环境重塑:调整病房光照模拟昼夜节律,减少噪音,减少环境刺激。
小黄的治疗过程,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使得镇痛镇静与精神症状靶向治疗相融合,为患者构建起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保护屏障。
多学科协作交出医学温度答卷
经过长达数小时的多学科协作,药物剂量滴定式调整,小黄逐渐达到目标镇静深度,创面引流与抗感染治疗得以顺利实施。转回普通病房时,小黄已能简单配合完成肢体活动评估,甚至对医护人员展露笑容。家属目睹其镇痛镇静治疗前后的转变连连竖起大拇指:“没想到他能这么平静地配合治疗!”


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体现了我院在治疗复杂疑难骨科疾病的综合实力,同样展现了我院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共振下的优秀诊疗服务,医学的温度也在此间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