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至28日,河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科VTE防控中的应用培训班”、“中医护理技术在围手术期患者快优康复中的规范化应用培训班”、“中医护理科研创新与实践培训班”及洛阳市继续教育项目“重症患者谵妄规范化管理研讨班”在我院成功举办。来自省内多家医院的护理同仁齐聚一堂,共享这场学术盛宴,共同探讨和分享学术成果。
我院副院长赵明宇致开幕辞,向各位参会嘉宾和护理同仁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搭建一个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和经验,共同为骨科护理学科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方位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护理服务。

洛阳市医学会齐奕男主任对我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在肯定我院过去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她指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骨伤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此次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中医护理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护士长陈亚萍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石,通过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如何从临床问题中提炼出研究问题,详细讲解了发现问题核心、筛选和聚焦问题等关键要点,为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开辟了清晰的新思路,让大家在科研选题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方法。

护理学杂志编辑韩燕红老师从编辑的专业视角出发,全面而系统地讲解了如何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提高论文投稿命中率的策略和技巧。她从选题的新颖性、研究设计的科学性、撰写的规范性、投稿的注意事项以及杂志选择的针对性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为护理人员在科研论文撰写和投稿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和建议。
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护士长潘卫宇带来了一场关于VTE(静脉血栓栓塞症)诊疗流程及预防的精彩课程。她不仅详细介绍了VTE的诊断标准和最新的诊疗流程,还特别指出了预防及多学科协作在VTE防治中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其全面而细致的讲解,为护理人员在临床中更好地进行VTE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切实保障了骨伤科患者的安全。

我院护理学科带头人李海婷带来了题为“数字骨科技术在护理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她深入而系统地介绍了数字骨科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护理及康复领域的丰富应用案例,生动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流程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显著优势,为参会者打开了新的视野,让大家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

我院护理部主任邢林波针对“慢性骨髓炎围手术期并发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探讨。她紧密结合临床案例以及其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详细剖析了慢性骨髓炎围手术期并发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并着重阐述了中医适宜技术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我院郑州院区护理部主任吴松梅从为何要做中医护理技术科研、中医护理技术科研的主要分类以及如何基于中医护理技术开展骨科护理科研选题三个重要方面入手,全面介绍了中医适宜技术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并针对骨科热门话题如恐动症、跌倒恐惧等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为护理科研选题提供了新颖而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护士长、洛阳市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淑梅聚焦老年患者术后谵妄这一常见而又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她提醒广大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相关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确保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和安全。

洛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李玲结合临床案例,分享了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和护理实践经验,指出了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的至关重要性,为护理人员在处理类似病例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借鉴。

洛阳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护士长张玉峰分享了快速康复理念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经验,特别指出了团队协作和患者参与在康复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关键作用,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康复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院介入诊疗中心副主任韩松辉,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凤英,护理部副主任焦瑞娜,护士长苏春霞、邹吉峰、林继红、冯瑞萍等也纷纷登台,对多个专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深入的交流,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学术盛宴。

此外,会议还特别设置了特色案例及优秀论文分享环节,这一环节犹如一座桥梁,为护理人员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广阔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多名护理人员纷纷登台,通过分享各自不同的临床护理案例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护理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和宝贵经验,拓宽了参会者的视野,激发了大家的创新思维,为护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启示。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护理技术,还与同行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大家一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机会,共同推动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