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关节病科,健康管理中心,介入核医学科、脊柱微创外科联合急救演练在门诊楼16层1608病房举行,骨关节病科主任滕军燕、副主任郭马珑、护士长李小玲,介入核医学科、脊柱微创外科主任孔凡国均参与到本次演练中来,为三个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表现给予指导、评价。

本次演练按照“1个医生3个护士”的标准,将科室医护人员分为3组,骨关节病科主治医师岳松涛、主治医师苏晓川,介入核医学科、脊柱微创外科住院医师潘其鹏依次带领组员,以医用模拟人为对象,突破“黄金4分钟”(即突发心源性心脏病时,在4分钟内能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高达60%~75%,在4-6分钟内救治存活率降至10%,而超过6分钟救治存活率将小于4%),在限时3分钟内完成心脏骤停紧急救助,并采用各小组互评机制,以发现、完善急救中的不足。

“XXX您醒醒!能听见我说话么?……快通知医生!”演练中,查房护士杜玉芳伏在“患者”身侧,大声询问未果后,抬手摁响床头呼叫铃,科室的急救系统迅速运转开来:值班医生岳松涛快步赶往病房,值班护士鲁航拨打“5120”呼叫院内急救小组,抢救车、心电监护迅速到位,危急的情况下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立刻实施抢救,家属请离开病房!”岳松涛一个箭步跨到“患者”的右侧,手、面、眼、口并用判断病人生命体征,“颈动脉搏动消失,自主呼吸暂停,胸廓无起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岳松涛语言急促有力,下达指令后随即两手重叠,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力按压“患者”胸部。“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注射肾上腺素!”“气囊辅助呼吸!”……指令接连下达,医护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直到最后一句“抢救成功!”,时间仅仅过去2分30秒。
病房内,相似的场景连续上演3次,科室医护人员应对及时,严肃认真。医生、护士、记录员各念出1次临时医嘱,极大降低注射药品出错的可能性;CPR、心电监护、测血压、静脉滴注同时进行,医生护士分工协作,减少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抢救成功后为“患者”整理着装、盖上被子……动作娴熟流畅,细节把握到位,充分展现科室医护人员面对紧急病情时扎实的急救技能,灵活的临床思维,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全面的人文关怀理念。
据悉,骨关节病科老年患者居多,且往往伴随内科慢性疾病,为防范患者出现突发疾病的风险,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有效应急处理,保障医疗安全,骨关节病科趁空闲之际曾多次举行此类急救演练,设置不同急救场景,并邀请院内急救小组相关人员作指导点评,加强急救的规范化、自主化、标准化,为应对随时发生的紧急情况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