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乙肝病毒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传染性、嗜肝性、变异性,高抵抗力和不能根治,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7月28日被定为“世界肝炎日”,旨在提升全球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的认识。

一、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的妈妈在怀孕或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宝宝,这是中国乙肝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注射器或药物设备;直接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或创口;通过针刺或其他锋利的工具暴露在感染者的血液中。
性传播:与被感染的伴侣发生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性关系。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虽然不是主要传播途径,但长期密切接触,如家庭成员间的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也可能导致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接触,如一起吃饭、拥抱、亲吻、咳嗽或打喷嚏,以及通过食物或水传播乙肝病毒的情况并不常见。
二、乙肝的临床表现
乙肝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HBV感染人体后,可表现为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淤胆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等类型。乙肝病程较长,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恶心、厌油腻、乏力、肝区不适、腹部胀痛等症状。慢性乙肝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等现象。
三、乙肝的预防措施
乙肝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染人群三个方面:
控制传染源:乙肝患者应居家隔离,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指甲刀等个人用品,不从事餐饮、食品加工等可能传播病毒的行业。医疗机构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血、手术等操作的用血安全。
切断传播途径:禁止共用注射器、针头;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献血者、医护人员等高危群体应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确保血液安全。
保护易感染人群: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在非正规机构进行不严格的有创操作;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检测抗体是否达到有效水平,即乙肝表面抗体大于10mIU/mL。如果没有“达标”,应补种1针。
四、乙肝病毒的检测
乙肝病毒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如果HBsAg阳性,表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也称为抗-HBs,是免疫力的标志。如果HBsAb阳性,表示体内产生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通常意味着接种过疫苗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并自愈。
乙肝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如果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乙肝e抗体(HBeAb):也称为抗-HBe,如果HBeAb阳性,可能表示病毒复制水平较低,但并不完全意味着病毒不活跃。
乙肝核心抗体(HBcAb):分为IgM和IgG两种类型。HBcAb-IgM阳性通常表示急性或近期感染,而HBcAb-IgG阳性则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DNA(HBV DNA):定量检测体内乙肝病毒的载量。

五、乙肝患者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除遵医嘱进行治疗外,患者也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以监测病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高脂、高糖食物。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遏制其传播和发展。提高全民对乙肝的认识和防治意识,积极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贡献力量。
医学检验中心 莫基浩 硕士研究生,医学检验中心主管技师,擅长临床检验,风湿免疫及骨代谢方面的检验工作。